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字数和原意基本一致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。
---
洪武三十一年五月,明太祖朱元璋驾崩,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称帝。朱允炆并非朱元璋的亲子,而是其太子朱标的嫡长孙。太子朱标早逝后,朱元璋坚决将皇位传给朱标一系,因此下令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。朱元璋去世后,朱允炆便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皇位。
朱元璋生前曾言:“皇太孙允炆仁爱明智,孝顺友善,民心所向,宜承大统。朝中内外文武百官齐心辅政,以安抚黎民。”
建文帝即位后,迫切想削弱藩王的权力,然而在削藩策略上,朝中大臣黄子澄和齐泰产生分歧。齐泰主张“擒贼先擒王”,应先下手最强大的燕王朱棣;黄子澄则建议先切断燕王的助力,再伺机出击。
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,先动手对付几位与燕王关系密切但势力较弱的藩王。首先是周王朱橚,贬为庶民,迁徙云南边陲;其次是代王朱桂,转移到大同地区;第三是岷王朱楩,被贬为庶民,流放至漳州。第四位湘王朱柏不愿忍受羞辱,纵火焚烧府邸,最后在烈焰中结束生命。
展开剩余86%---
湘王朱柏自焚未能阻止建文帝的削藩步伐,紧接着齐王朱榑被迅速逮捕。燕王朱棣深知自己随时可能成为目标,决定先发制人,秘密筹备兵变。1399年七月,朱棣斩杀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督指挥使谢贵,打出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正式发动靖难之役,迅速占领北平九门。
朱棣宣称:“朝廷无正臣,奸佞当道,吾必举兵诛逆,以清君侧。”
建文帝得悉朱棣叛乱,派遣长兴侯耿炳文讨伐,但耿炳文遭遇失败,只能退守镇定城,闭门不出。建文帝忧心忡忡,黄子澄安慰说“胜败乃兵家常事”,并推荐曹国公李景隆接任大将军,代替耿炳文。
朱棣听闻李景隆接任大帅,暗自高兴,因李景隆只擅长纸上谈兵,远不及赵括。事实证明朱棣的判断准确。尤其在胁迫宁王朱权加入后,李景隆屡战屡败,被迫南撤,途中不仅失去大量粮草,兵器也被缴获。
燕军一路紧追至月漾桥,俘获近十万士兵,李景隆退守德州。五月初七,李景隆又败退济南。两天后,燕军攻占德州,获得百万担粮草,实力大增。
---
李景隆北撤期间,山东参政铁铉负责运送粮草。铁铉本为文人,未曾上过战场。李景隆兵败后,铁铉随军退回济南。此时,他在临邑巧遇从北平归来的故人高巍。二人相见痛哭流涕,誓言效忠朝廷。回到济南,铁铉与都指挥使盛庸结盟,誓死保卫济南。
景隆败北,诸城戍兵望风溃散,铁铉随李景隆退守济南。高巍归燕,归途中与铁铉于临邑相遇,两人共饮悲泣,携手济南,与盛庸等誓死守城。
盛庸乃李景隆麾下少有的军事能才,但在李景隆统帅下难以发挥。十六日,燕军发动济南攻城战,李景隆麾下尚有十几万兵力,但李景隆却选择继续南逃。对铁铉和盛庸而言,李景隆弃城而去反倒是件幸事。燕军迅速围困济南,铁铉与盛庸亲自登城指挥。
当时济南城内,多为败军残兵和流离失所的百姓,治安恶劣,士气低落。铁铉面对的是一场艰难的守城战。燕王朱棣率十万大军围城,局势看似一边倒,很多人预料铁铉会投降,但事实却截然不同。朱棣屡攻不下,最终无功而返。
朱棣此次攻城,态度极其主动,摒弃了以往的谨慎,或许过于轻敌,忽视了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智慧与决心,而非仅凭兵力和武器。
铁铉虽然素无战功,是个文弱书生,但悟性极高,善于总结兵法。而且麾下有骁勇的盛庸相助,二人凭着智慧与坚毅,使朱棣在济南攻城中屡遭挫败,三次攻势均被击退。
铁铉亲自登城楼鼓舞军心,激励士兵奋战,这对原本士气低迷的军队是极大提振。正是因为铁铉的指挥和士兵们的拼搏,燕军多次进攻皆被成功抵挡。
---
朱棣苦攻多日未能突破,随即谋划一计:于十七日筑坝拦截黄河水,准备决堤水淹济南城。
铁铉闻讯不慌,设计一计,不但要防止水灾,还想乘机立功。铁铉命令守军佯装哀嚎失声,撤走守备设施,并派遣千余人向燕军假投降,条件是朱棣需单骑入城接受投降。
燕军误信此计,欢呼庆贺。铁铉在城墙悬挂巨铁板,城门处布置精壮士兵,准备在朱棣入城时突袭,将其砸杀。
同时,铁铉还在城外桥下设伏,计划击杀朱棣后断桥断路,斩断燕军退路。
这计策完美如画,若无差错,朱棣必死无疑。但实际执行中出现纰漏。
诈降军抵达营地,跪拜朱棣前,诉说奸臣祸害,恳请退兵十里,允诺夹道欢迎。朱棣信以为真,命令撤兵,次日单骑缓缓进城,身后仅数骑兵护卫。
济南城门大开,群众高喊“千岁”,铁板骤然落下,原本目标是朱棣,误伤其坐骑。朱棣大惊,迅速换马跃起准备逃跑。
桥下埋伏士兵慌乱未能断桥,朱棣逃脱。此计虽好,执行不力,终成空欢喜。
朱棣大怒,下令继续围城。铁铉根据形势变化灵活应对,三个月围攻,济南城依旧未陷。
---
建文帝得知济南告急,召集黄子澄、齐泰等谋士商议对策。二人献计,派使臣李得成前往济南,求燕王罢兵赦罪。
六月十八日,李得成抵达济南,劝朱棣停战。朱棣拒绝,拘留李得成使其归降燕军。
此前朱棣围攻真定仅三日无果即退兵,此次围攻济南已久未下,仍不放弃。朱棣认为济南地理位置极其关键,攻克后能切断南北交通,纵使不能攻陷都城金陵,也能据守战略要地,划定势力范围。
朱棣趁士气正盛时,全力进攻济南,却不料铁铉与盛庸坚守城池,屡次挫败燕军锐气。
铁铉令守军辱骂燕王,激怒朱棣,朱棣遂下令用大炮轰击城池。
明代火炮已广泛运用于战场,靖难之役中双方均使用,但燕军多依仗快速突袭,携带沉重火炮不便。
铁铉面对火炮威胁,仅有弓箭兵力,难以抗衡,却不愿眼睁睁看城中将士和百姓遭受炮火摧残。
正当朱棣准备发炮轰击时,城墙上出现令其震惊一幕。
铁铉连夜制作大牌,书写“明太祖高皇帝神牌”,悬挂城头。
此举震慑燕军,朱棣不敢轻易开炮,怒骂无奈。
铁铉洞察朱棣软肋,利用朱棣“清君侧”起兵的正统理由,明祖神牌不可侵犯,巧妙施展心理战术。
朱棣如敢毁神牌,无异自掘坟墓。
面对近在咫尺的济南,朱棣只能暂时撤兵。
---
历时数月未获进展,朱棣谋士道衍劝说将士已疲,建议暂时撤军,待机再攻。
与此同时,都督平安挑选五千水性精良士兵,准备渡河进攻德州。朱棣撤退时,铁铉与盛庸率兵追击,大获全胜。
乘胜攻下德州,守将陈旭逃逸,德州城得以收复。
---
总结:
济南城之战,铁铉与盛庸功绩卓著。建文帝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,兼参军务,随后又擢升兵部尚书。盛庸封历城侯,任平燕大将军,接替李景隆职务。此次决策终获正果,虽有大臣建议斩杀多次溃退的李景隆,建文帝念及亲情未从。
朱棣三次败于铁铉,心中郁结难消。
我认为朱棣未能攻下济南城,主要有三因:
一是轻敌。李景隆退守时,遗留下大量兵力粮草,朱棣手握强兵,误以为济南守军不堪一击,尤其对文人铁铉防守缺乏戒心。
二是铁铉智慧。虽无实战经验,却善谋善断,善用诈降计,识破朱棣软肋,懂得以心理战抵御强敌。
三是铁铉与盛庸坚守决心。铁铉与高巍旧友重逢,誓死效忠朝廷。回城后与盛庸誓守济南,铁铉亲自指挥鼓舞军心,士气高昂,令守军不屈。
历史最终,朱棣成功靖难,入主金陵登基。但济南城战役,
发布于:天津市盈辉优配-线下股票配资-配资在线-杠杆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